大连【医学人文】韩德民院士:如何做一位好医生


【医学人文】韩德民院士:如何做一位好医生
“医生”的概念其实是很宽泛的,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称谓。“医”是治病的意思,“生”是指人的生命历程,医治人生的各种疾苦谓“医生”。只是少有人去这样理解。在这个概念的框架下,我们可以看出“好医生”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种特质:
首先,医术要精良,这是基础。
精良的医术从哪里来?这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要多学、多看、多记,还要善于用脑、用心,再用手,尽其所能发挥聪明才智用到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工作中。现在有些医生只注重看“片子”、看检验结果,岂不成了“片子医生”,医生的工作怎么能做好呢?
其次,是责任感。
社会上只有两个职业后面是带着“德”字的,一个是教师,讲“师德”,另一个就是医生,要讲“医德”。这个“德”字,主要是指责任,敬畏生命的责任。一位好医生的力量不仅来自于精湛医术,更来自于对病人疾苦的感同身受。
第三,是具备与病人交流互动的能力。
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,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认知层面的差异,有价值观念的不同,当然也有主体责任缺失等原因。其中个别媒体和病人家属当然也有责任。应该说个别医生也有责任,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同病人建立起交流和互动的信任关系,感情上没有善待人家,缺失信任,病人会有意见,家属也会闹事。所以说,一个好医生要具备善于交流沟通的能力,建立好与患者进行良好互动的依存关系。社会在进步,“环境-社会-心理-工程-生物”的当代医学模式,强调的是医疗行为的社会属性,把握好这个通行规则,是好医生的第三个特质。
第四,建立好这种医患“交流互动的依存关系”,要求医生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建立信任感。
因为每一个体都不一样,疾病是千差万别,两者交织在一起就更为复杂。这就要求好的医生一定要具备沉着、冷静、勤于思考、独立判断、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,才能对病人做出准确的评估,果断施治。这是第四个标准。
最后,才是服务态度,这和医生个人的情商有很大关系。
绝大多数医生经过长期培训,善良和同情心是职业本性,有些医生讷于表达,似乎“冷漠”,其实不然。当然,情商高很重要,是提高服务品质的基础。智商高可以成就一名优秀医生,而情商高才可以成就一名好医生。
来源:《中国医学人文》
“消化界”与《中国医学人文》杂志合作,特别推出【医学人文】系列栏目,于每周三推送精选好文章,敬请关注。此文章为《中国医学人文》杂志授权转载。
欢迎个人分享,如有媒体及平台需转载,请联系微信号:中国医学人文。
我是医生 说给你听
肖祥斌 胃肠科主任医师
→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:胃炎一般分为内痔、外痔和混合痔三种,而内痔又有一、二、三、四度之分,选择治疗方法必须根据患痔类型、轻重程度具体决定。如对症状较轻的一度、二度内痔可以选择药物治疗,而对早期血栓性外痔来说,手术治疗效果要比用药好。
程芳 女性胃肠主任
→ 咨询给胃炎患者的几点意见:注意饮食,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,增加纤维性食物,多摄入果蔬、多饮水,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,保持大便通畅,必要时服用缓泻剂,便后清洗肛门。对于脱垂型痔,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,阻止再脱出。避免久坐久立,进行适当运动。
相关文章阅读
可在下面输入您的电话号码,点击免费通话,我们会第一时间拨打电话给您,全程通话免费。